10月19日晚,《战“疫”英雄——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重庆卫视播出,9位获得全国和全市表彰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讲述了他们的抗疫故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组织同学观看了此次报告会。
在报告会第一篇章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发春、重庆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管护师简富琼、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重症医学病区副主任黄霞、重庆市疾控中心传防所呼吸道及新发传染病防制科科长宿昆讲述了在防疫前线争分夺秒、昼夜拼搏的故事。他们被称赞为“火线上的中流砥柱”。大战当前,他们义无反顾,危急关头,他们挺身而出。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疫中,我们是医生,我们也是与患者并肩战斗的战友。”作为援鄂医疗队的一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发春讲述了他在武汉市一院的一幕暖心故事:一名50多岁的男性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多日,难以脱机,他情绪悲观,对治疗没有信心。周发春鼓励他说:“你不是说想去重庆吗?我教你一句重庆话,‘雄起’!意思就是‘坚持’,你坚持下去,一定会好起来的! 我们在重庆等你。”一个月后,患者康复出院时热泪盈眶地说:“我感谢重庆医疗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还记得周主任教我的‘雄起’……”周发春讲述道:“其实我们也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性命相托的信任,给了我们全力以赴的动力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3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八版整版刊登了一张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重症医学病区副主任黄霞的照片,上面印着一句醒目的红色文字:“说天上星星亮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白衣战士的眼睛。”对此,一直坚守在万州抗疫一线的黄霞说:“很多人都说我的眼睛很美,是天使的眼睛。可我想说,那是我的眼睛,又不只是我的,所有为抗疫拼尽全力的医护人员的眼睛里都有着和我一样的决心和勇气。我们眼睛里闪烁着同样的光芒,那就是对生命的敬佑和珍视!”

在疫情第二篇章中,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党委书记余建,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丰文派出所所长曾国华,重庆市渝北区机场疫情防控联动组临时党支部书记、组长刘雪梅,讲述了那些共克时艰的城市守护者的背后故事。其中,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丰文派出所所长曾国华讲述了已故同事潘继明的抗疫故事:自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打响后,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不到半年的潘继明第一时间申请加入,白天,他和同事们一起爬坡上坎、东奔西走,挨家挨户地开展人员排查和宣传;晚上,他又主动担负起巡逻任务。短短一周时间,潘继明带领同事完成了3万余户、近8万人的入户排查任务。后来,他又不顾被传染的危险,第一个站出来承担守卡执勤任务,在辖区多个交通要道严防死守,共排查过往车辆近千辆,劝返外出群众300 余人。
“2月16日那天天气好,很多群众出去看油菜花,潘继明担心群众的安全问题,一大早就奔向了社区。上午10点左右,正在开展疫情防控宣传的继明突发心脏病倒在了油菜地里,就再也没有起来,我最亲爱的战友就这样永远的走了,他才51岁!”跟潘继明有着十多年的战友情、同事情的曾国华回忆至此仍是满心伤痛,现场观众听后也无比动容。

在第三篇章中,重庆市泉承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驾驶员、市“雷锋的士” 志愿服务队队员王华伦,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连新民讲述了那些诞生在平凡里的感人故事,让现场观众领略了“危急时刻,又见英雄”的精神情怀。
“我们‘雷锋的士’抗疫突击队是2月10日组建的,志愿队选调了207名队员组成了三个突击队……回顾新冠疫情以来,突击队持续工作70余天,出动人员1000余次,消毒车次达十四万多台。为主城区1349名援鄂人员和727名一线医务人员及家属提供服务,行程8000多公里……”
焦祖惠是前往孝感支援的重庆医疗队队员,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她还只是四川理县的一个初中生,亲眼目睹了无数军人和医务人员的奋力救援。12年过去了,她说她到孝感是报恩的,当年全国人民保护了她们,今天轮到她来保护大家了。
张校红,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疫情期间,他主动请缨深入隔离区,累计收运生活垃圾超过8.5吨,每日往返130多公里,确保9个隔离区生活垃圾的及时清运,从源头上杜绝了二次污染。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像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他们义无反顾恪守一线,以坚如磐石的决心,英勇无畏的胆魄,肩负起了保家为民的使命;他们逆行出征,用血肉之躯与病毒直面交战;他们闻令而动,守护住了巴山渝水的生命防线;他们万众一心,构筑起了人民力量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