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同学们好:
我是第六组的宣讲代表,梅亚飞。
我们组的宣讲主题是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榜样来回顾中国的抗疫时刻。一起来看,面对新冠肺炎的挑战,全体中华儿女是如何戮力同心,向世界展现中国精神、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的。
什么是榜样?在此之前,先分享给大家一个故事,一个我的经历。
我是河北人,病毒来了,冠于人均雾霾铁肺的石家庄也没能幸免。那天是1月23日晚上,北站出来一个人。那个人已经傻了,眼睛已经直了,距离崩溃不远了,慌慌张张到处拽住揽客司机就说“拉我去医院,我要去医院检查”。照旁人惯性想法,应该是有个人会快速走过去说“走,我带你去医院”。可事实是谁敢,让他坐车呢?本来车站中人很多,但是他的周围出现了一个无人区。
不难理解他的心情,如果是我觉得自己或许染上重病了,我也会慌。如果我的面前有一个疑似病例,或许我也会躲得很远。
面对灾难,对生命有威胁的东西,人的心中都会产生抗拒,这是生物的本能。可是还有很多人顶住了这种本能的抗拒,冲在第一线。而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榜样,就是我们前面故事中提到了那个理想中说出“走,我带你去医院”的那种人,敢于步入无人区的人。
还好,幸运的是我们有很多榜样,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现实中的榜样是什么样的。
他们就是榜样。
医护人员,看着深受病痛的人们,却不敢哭泣,他们只是害怕不能继续工作。基层工作者,面对疫情虽不能直接与病毒抗衡,却还是告诉大家,我们在请放心。志愿者,在灾难面前仍不退缩,用心拉近了恐慌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警察,默默无闻,大家需要什么,他们就是什么,急众人之急,解众人之忧。
有一位医生,他叫张定宇,作为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他是一个战斗者,一个指挥者,也是一颗定心丸。尽管自己身患绝症,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患者拉回来。由于渐冻症,他的双腿已经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是最坚实的阵地。即便一线的妻子被感染,他也忙的顾不上去看一眼。他是这么说的“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有一位警察,她叫刘艳玲,疫情期间,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五,一家三口没有吃过一次团圆饭,她和丈夫偶尔回一趟家,也是拿了必要的东西又匆匆回到工作岗位上。针对工作量的不断增大,她加班加点,致使上火后咽喉肿痛,越发严重。然而,她为了不耽误工作,坚持提着输液瓶到单位,边输液边工作。“千万别写我,真的不值一提。”采访到她时,她如此婉拒。
有一位志愿者,她叫唐艳红,疫情期间感冒发烧,在确定不是新冠后,又冲回了一线,挨家挨户走访户数近2000余次,电话随访日均300多个。她为了营造抗疫的氛围,组织志愿宣传队,张贴和发放各种宣传材料2000多份,劝导居民少出门、少聚集。她体质差,个子小又瘦弱,但是在疫情中却用她瘦小的身躯扛起了抗疫大旗。
有这么一群基层工作者。除夕夜春晚刚开始,结束了一年辛苦工作的工人们刚吃上一口热乎饭,一听说,要去建设医院,立马放下刚端起的碗筷,火速奔赴工地现场。于是,他们蹲在工地上吃了一次最“特殊”的年夜饭。他们连续作业十几个小时,顾不得喝一口水。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寒冷的工地上都能睡着。他们是这么说的“98年抗洪抢险我们还小没赶上,今天赶上这个事情了,也要尽一份力量把它干好,只要需要我们,不停地干都可以!”。
正是他们的工作,10天时间,1000余个床位,34000平方米的建筑,火神山医院平地而起。都说,中国人是“基建狂魔”,可以用神一般的速度,建成一所医院。其实我们都知道,哪里有什么奇迹,从一片片黄土废墟,到一间间干净明亮的病房,是7000余名建设者的心血。
要问他们就是榜样中的代表吗,并不是,而是在前线奋斗付出的每个人都是代表,他们每个人都是榜样。
患难见真情,也让我们见到了真正崇高的精神,医生、警察、志愿者、基层工作者等等,他们用舍命抗疫告诉我们什么是无私;他们用舍小家,顾大家的工作模式,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默默付出、任劳任怨;他们用冬日里10天奋斗告诉人们什么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他们用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展现了什么是奉献。
作为当代大学生,更作为共和国的预备警官,假期延长并不代表学习不能正常开展,我们要调整好心态。在学习和生活上做到一下几点:第一,保证规律作息,可以遵守上学时的作息时间。第二,利用这次机会,好好陪陪父母。第三,利用时间多看看书。更或者是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为抗击疫情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前面介绍的那位疫情志愿者唐艳红,在确认自己不是新冠患者之后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营造抗疫氛围,组织志愿队宣传,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抗击新型病毒绝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当心怀意志,学习榜样的精神,首当其冲做好表率带头作用,为抗击疫情奉献力量。抗击病毒我们在践行,不逃避不退缩。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疫情已经稳定,但榜样们带给我们的真情的故事,还远远没有完结。
感谢他们的付出!